春季寄生虫容易爆发,如何做到有效杀虫不反复?
发布时间:2024-04-03
虫病的流行现状
3、4月份,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不断上升,各种病原生物活动加强,容易使鱼类感染各种疾病,尤其是指环虫、车轮虫、锚头蚤等寄生虫病。寄生虫的大面积爆发,不仅对当前的养殖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造成鳃部受损,体质下降,导致5-6月份烂鳃、出血等疾病高发,严重影响到鱼类的存活率。
二、寄生虫对养殖的危害
1、鱼的生长受到影响
受寄生虫侵袭,鱼体难受,吃食不欢,躁动不安;寄生虫吸收鱼体营养,导致鱼体消瘦。
2、破坏鳃丝、体表等造成组织损伤
呼吸功能受阻,严重的可造成死亡;免疫力下降;继发性细菌、真菌感染(烂鳃、赤皮、水霉等)。
3、用药影响水质稳定
使用杀虫药后会引起藻类的死亡,水质波动大。
三、春季寄生虫容易爆发的原因
1、温度
天气变暖,水温上升,休眠的虫卵开始复苏。
2、天气不稳定,早晚温差大
水层对流带起底泥(底泥是车轮虫、指环虫卵休眠的温床)中的虫卵进入水体;大温差成为某些寄生虫的竞争优势,车轮虫一旦孵化,1—30℃的反复变化不会影响其生长繁殖;鱼应激大,体质下降,易感染寄生虫、细菌等病原。
3、粪肥
早春育肥时下过量粪肥,未经发酵完全的粪肥带有很多寄生虫卵。
4、悬浮有机质
水体对流,水体有机絮团增多,给寄生虫寄生提供了营养居所。
四、常见寄生虫
车轮虫
车轮虫寄生在多种淡水动物的鳃及皮肤上,主要危害苗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苗种大批死亡。病鱼表现体弱消瘦、离群独游、减食、行动缓慢。
指环虫
指环虫的虫体通常为长圆形,寄生在各种鱼类的鳃上。病鱼头部肿大,鳃瓣呈苍白色,并有大量粘液,鳃浮肿张开,呼吸困难,鱼体消瘦,游动缓慢。
斜管虫
斜管虫虫体有背腹之分,背部稍隆起。寄生在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影响鱼的呼吸功能。病鱼食欲差,鱼体消瘦发黑,靠近塘边浮在水面作侧卧状,不久即死亡。此病流行广泛,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能引起大量死亡。
三代虫
三代虫,身体扁平纵长,前端有两个突起的头器,后端的固着器为一大形的固着盘。盘中央有2个大锚,大锚之间由2条横捧相连,盘的边缘有16个小钩,有秩序地排列着。
小瓜虫
小瓜虫为凹口科、小瓜虫属、多子小瓜虫。是目前比较难治疗的一种寄生虫,影响范围极广,且很容易感染其他健康的鱼类。病鱼体表、鳍条及鳃部可见许多白色小点。鱼体消瘦,游动迟缓,浮于水面。
锚头蚤
锚头蚤(俗称锚头虫或者钉虫)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长约1厘米。病鱼体表可见灰白色锚头鳋,被侵袭处组织红肿发炎,病鱼不安,常在水面跳跃,离群独游。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秋季能引起严重流行病。
杀虫前:池塘预处理
1、清瘦水
瘦水条件下,杀虫会对鱼造成较大刺激,且杀虫过后水质难肥。因此杀虫前,根据天气情况,酌情先对池塘进行肥水处理,保证池塘水体透明度在30-40厘米之间。
2、浑浊水
浑浊的水会吸附杀虫药剂,影响杀虫效果,容易导致杀虫不彻底,后期寄生虫病容易反复。因此,针对浑浊水体,要酌情净水之后再杀虫。
方案措施:
(1)鱼多闹食导致的水体浑浊,适当增加投喂量,减少鱼的搅动,水质清爽后再杀虫;
(2)有机质多引发的浑浊,先使好底派净水,再进行杀虫;
3、 增氧机的配合使用:
首次杀虫前两天,选择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2-3小时搅动池塘水体。将池塘底部的寄生虫卵搅入水体的中上层,促进寄生虫卵孵化。
首次杀虫:捕杀为主
杀虫过早,效果不理想;杀虫过晚,鱼的寄生虫发病率高。那么如何决定首次杀虫的时间呢?
首次杀虫时机选择:建议以水温为参考标准,当水温达到15-18℃时,有连续3天晴天时,即可进行第一次杀虫。同时,鱼群多有如下的异常现象:鱼吃食时忽然炸群、岸边狂游、水面异常跳动,白鲢翘尾等现象。
二次杀虫:专杀为主
在第一次杀虫后间隔7天左右,对存塘鱼进行打样镜检,针对镜检结果决定用药。如果指环虫为主,则专杀指环虫。如果以车轮虫为主,则专杀车轮虫。如果是杀指环虫,水温小于20度,第一次杀虫后间隔7天进行第二次杀虫;水温高于22 ℃时,间隔3天进行第二次杀虫;如果是杀车轮虫,间隔一天进行第二次杀虫(指环虫在水温22~26℃时,3天即可孵出幼虫;车轮虫的繁殖周期仅为24小时)。
每次杀虫后:第二天消毒
每次杀虫后的第二天,要进行全池消毒处理,避免寄生虫脱落后,鱼体损伤处的细菌感染。
杀虫期间的注意事项
1、选择连续晴天杀虫,阴雨天不要进行杀虫操作!
2、增氧机的配合使用:
泼洒杀虫药后,开启增氧机1-2小时,促进药物混合均匀。同时注意观察鱼是否出现浮头、跳跃、狂游等中毒现象,如有,需及时开增氧机、冲新水。
3、 杀虫期间体质护理:
大多数养殖户不重视早春的投喂工作,导致鱼的体质恢复不好,所以在杀虫期间最好要进行开口训料,恢复鱼体的肝肠功能,进一步增强鱼体质。
来源 | 华中渔业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