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防控与渔药使用

河蟹生态养殖与疾病防控技术

发布时间:2012-12-28

 

                    第一节  河蟹生态养殖

1、生物学特性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俗称毛蟹,在自然水体中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各海域沿岸及通海的河流、湖泊中,是一种海水中生,淡水里长的洄游性水生动物。河蟹喜栖居在水质清新、阳光充足、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泊中。河蟹从幼蟹开始,就有掘穴居住的习性,白天隐藏在洞穴中,晚上外出觅食,黄蟹阶段,在饵料丰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一旦定居,则很少远程迁移。水温较高的6-8月,是河蟹活动的盛期,此时河蟹摄食量大,生长速度快,水温降至10℃以下,活动减弱,水温低于6℃,则停止摄食,进入越冬阶段。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喜食鱼、虾、螺、蚌、蚯蚓和水生昆虫等,有时也会主动进攻青蚌和蝌蚪,但相比之下,河蟹摄取植物性食物的量比较大,主要摄食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眼子菜、浮萍、丝状藻类等水生植物,有时也钳断禾苗,觅食谷物和蔬菜。

河蟹贪食好斗,往往同类相残,受伤、附肢严重缺损和刚蜕壳的软壳蟹,都有可能遭到同类攻击而被残食,饵料不足、水草缺乏的情况下,尤为如此。

河蟹一生要经过许多次蜕壳,个体的增大、形态的改变以及断肢的再生都要在蜕壳之后完成。一生可分为幼体期、幼蟹期、黄蟹期和绿蟹期。幼体期包括蚤状幼体、大眼幼体(蟹苗)。刚孵出的河蟹幼体为蚤状幼体,蚤状幼体经5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进入淡水中生活,蜕皮一次就变为仔蟹。仔蟹每隔一段时间蜕壳一次,个体不断增大,体形也由椭圆形逐渐接近方形,经5次蜕壳变为5期仔蟹或5期幼蟹。5期幼蟹生产上习惯称之为“豆蟹”,即黄豆般大小的蟹。5期幼蟹经过多次蜕壳,长至钮扣般大小,习惯称之“扣蟹”,即蟹种。此时已至深秋,水温逐步下降,扣蟹进入越冬期。第二年春季,温度逐渐回升,河蟹逐步摄食、蜕壳、生长,当河蟹长至50100克以上时,生产上习惯称之为“黄蟹”。黄蟹甲壳较软,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腹脐周缘及大螯的绒毛短而稀少。性腺只发育至第一、第二期。在自然水体中,一般达到二秋龄的黄蟹,每年9-10月份完成最后一次蜕壳,即进入绿蟹期。绿蟹的甲壳坚硬,背部呈黑绿色,腹脐周缘及大螯密生绒毛,性腺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此时自然水体中性成熟的河蟹成群结队向河口浅海处迁移,并在海水中交配产卵,繁衍后代。交配产卵后的河蟹,完成了一生中的最后使命,不久便死亡在海水中。

河蟹的养殖分为扣蟹养殖和成蟹养殖。

2、扣蟹的养殖

2.1扣蟹培育池的选择

 蟹种培育池应选择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水量充沛,且排灌方便的池塘进行改造和建设,要求整个池塘呈东西向长方形,四角略呈弧形,面积15亩为宜,水深0.8-1米,池塘四周坡面从池塘底部开始至池塘上口贴附30目的聚乙烯网,防止幼蟹掘穴成为懒蟹,影响蟹种成活率。池埂上方用钙塑板或硬质塑料围成防逃设施,高度50-60厘米,以防蟹种逃逸。池底留有淤泥或翻耕碎土层3-5厘米,便于种植水草。蟹苗下塘前,还应在池塘四周水面设置水花生带,并用绳、桩固定,宽度视池塘大小而定,一般1亩左右的池塘,保持2米宽的水花生带,2-3亩的池塘保持3米左右宽度的水花生带,5亩以上的池塘,应保持水花生带4米以上。除设置水花生带外,还应种植水草,可以移栽轮叶黑藻,也可栽插伊乐藻,行间距1×1米。

2.2蟹苗的选择

蟹苗质量是影响蟹种培育成活率的关键因素,选购优质大眼幼体,除注重品系外,质量掌握上应做到“三看一抽样”。一看蟹苗个体大小是否一致;二看蟹苗体色是否一致,呈黄褐色,具有光泽者为佳,颜色不一致或体色透明发白者为差;三看蟹苗活动能力,用手抓取一把轻捏后放开,能迅速散开者为佳,散开慢者为差。最后抽样检查,随机称取1-2克蟹苗,折算数量,每公斤14-20万只为正常,14-16万只为优质苗,22-26万只为劣质苗。

2.3蟹种的培育管理

苏南地区蟹种培育的方法一般是采用大眼幼体直接培育成蟹种,期间要经过多次蜕壳,形成各个生长阶段,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投饵管理。首先是培肥水质。大眼幼体下塘后3天内以红虫为主要饵料,因此,蟹苗下塘前7-10天,应施肥培育红虫等浮游生物(每亩施用“肥力多”或“肥壮源”5-10公斤+“速效碳源”1-2公斤)。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则应捞取红虫补充和增投鱼糜等人工饲料,增补量为蟹苗重量的150%。第二是科学投饵。一期仔蟹后投喂鱼糜加熟的猪血、豆腐糜,投喂量为仔蟹体重的100%,每天分4次投喂,6小时投喂1次,傍晚1次占全天投喂量的60%,直至出现三期仔蟹为止。三期后,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1天分2次投喂,至蜕变为四期仔蟹。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同时搭配浮萍等水草,直至蜕变为五期仔蟹为止,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投喂。五期仔蟹以后,每日投喂1次,以植物性饲料为主,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8%,直至长成每公斤160-200只的大规格蟹种。第三,坚持 “两头精、中间粗”的投饵原则。 “两头精”即五期仔蟹以前,以及蟹种最后一次蜕壳至越冬之前这两个阶段,应投喂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要求粗蛋白38-40%。“中间粗”,即五期仔蟹以后至蟹种最后一次蜕壳之前这个阶段,应掌握吃饱不吃好,饲料粗蛋白含量只要求25-28%。以防营养过剩,提早成熟。这也就是“前促、中控、后补”的投饵方法。“前促”,即前期投喂好饲料,促进生长为提高蟹种成活率打好基础。“中控”,即中期投喂一般性饲料控制生长。“后补”,即后期补投较好饲料,减少越冬损失。

2.4蟹种培育阶段水质管理的方法

蟹种培育阶段水质要求做到“肥、活、嫩、爽”,具体达到:溶解氧5mg/L以上,PH7-8、透明度30-40厘米,氨氮0.1mg/L以下。因此,要采取以下管理方法:一是注换新水。由于前期施肥,培育活饵料,池水较浓,一期仔蟹以后,改投人工饲料,不需要较肥的水质,因此必须及时注换新水来进行调节。前期一般5天左右加水一次,每次提高3-5厘米。每隔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25%左右。6月份以后,气温升高,水位应逐渐加深,7月份以后,保持水位1.2-1.5米。二是施用生石灰或“虾蟹硬壳宝”。除坚持注换新水外,还要不定期地施用生石灰或“虾蟹硬壳宝”“强力应激王”调节水质。一般一个月左右(视水体肥度而定),施用生石灰一次,亩用量5-10公斤(1米水深),化水全池泼浇,施用时应避开幼蟹蜕壳期。三是使用“EM活菌王”“生物养水”“EM活水宝”“超浓光和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能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降低水体肥度,从而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水质较肥的塘口10天至半个月施用1次,用量为每亩2-3公斤,水质清瘦的塘口,一月施用一次即可。施用微生态制剂时,不可同时施用消毒剂如漂白粉、生石灰等,以免降低效果。

2.5如何控制蟹种性早熟

积温过高、营养过剩、水质过浓都会导致蟹种性早熟,因此,要采取以下对策。

防止积温过高可采取

①推迟放苗。适宜的放苗时间为5月中下旬,既不影响幼蟹生长,又能减少温度积累,从而有效控制蟹种性早熟。

②加深水位。高温季节保持池水深度1.2-1.5米,有利于降低水温、减少积温。

③增设水生植物。除种植水草外,还应设置水花生带(方法同前述)能有效降低水温。

防止营养过剩可采取:

①适当加大大眼幼体的放养密度。一般每亩放养0.5-0.75公斤。

②采取“前促、中控、后补”的饲料投喂方法。即5期幼蟹阶段,投喂粗蛋白38-40%的高营养饲料。中期投喂粗蛋白25-28%的植物性饲料,适当搭配青萍、伊乐藻等水生植物。后期(霜降以后)补投蛋白含量38%左右的颗粒饲料,以积累营养越冬。整个培育阶段饲料投喂应做到投足投均,方可提高蟹种成活率,降低性早熟比例。具体投喂方法如前所述。

防止水质过浓可采取:

一是注换新水,二是使用“底净宝”、“净水第一”或“解毒净水灵”,三是施用EM活菌王”“生物养水”“EM活水宝”“超浓光和细菌”等微生态制剂。方法同前所述。但应适当控制加水次数,因注水会促进幼蟹蜕壳,除前期需勤加水,促进生长外,中后期要减少加水频率,可采取先排水,一次加足的办法。

3、成蟹池塘养殖

池塘养蟹的特点是可人工控制养殖的全过程,回捕率较高,经济效益可观。池塘养蟹的养殖模式又可分为二种,一是单养,二是混养。单养即单养河蟹,只放蟹种,不放养鱼、虾等其它养殖品种。一般亩产成蟹50-75公斤;混养即以河蟹为主,混套养青虾、鳜鱼等。

3.1选购优质蟹种

选购蟹种应注意:一是看水系。首选长江水系蟹种,根据长江水系河蟹主要特征进行选择。二是看亲本。要求用于繁殖的亲本蟹个体重量雄蟹175克以上,雌蟹125克以上。三是看蟹种是否性早熟。性早熟蟹种应剔除。四是看培育蟹种的水域。应为淡水,有盐度的水培育的蟹种,性腺有早熟趋势,影响长成规格。五是看体质。应肢体完整,无病无伤,活动能力强,规格整齐(每公斤100-200只)。六是要早购早放,运输得当,切忌酷热或严寒时购运蟹种。

3.2营造池塘养蟹生态环境

一是种植水草。水草除了作为河蟹的天然饵料外,还可吸收氨氮净化水质,以及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还是河蟹蜕壳生长最佳的隐蔽场所,因此,必须种植水草。沉水植物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黄丝草、苦草等,挺水植物种植茭白、茨菇等,浮叶植物移殖菱藕、水花生等。水草种植面积一般占水面的50-60%。二是移殖螺蛳。螺蛳是河蟹喜食的动物性活饵料,同时,螺蛳的滤食作用又直接降低了水体肥度,净化作用明显。一般每亩池塘投放螺蛳300-500公斤,投放时间在清明前后。三是施用微生态制剂。““EM活菌王”“生物养水”“EM活水宝”“超浓光和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H2S等有害物质,经常使用,净化水质、改善底质效果明显。亩用量一般为1-1.5公斤(1米水深)。

3.3、成蟹养殖如何科学投喂饲料

饲料是养蟹的物质基础。河蟹的整个生长阶段,一方面可利用池塘中人工培育的水草、螺蛳等饵料生物,但大部分还要依靠人工投喂。

在饲料的品种上,有植物性、动物性和配合饲料三大类。植物性饲料有豆粕、玉米、小麦、地瓜、南瓜、水草、旱草等;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鱼粉、螺蚬、河蚌、蚕蛹等;配合饲料是采取科学配方将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以及矿物质、维生素等添加剂加工制成的颗粒饲料,具有营养全面、河蟹长势好、投喂方便、饵料系数低、便于存放等特点,目前成蟹养殖大都投喂颗粒饲料。

颗粒饲料投喂应根据河蟹不同的生长阶段,确定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开春以后至6月底之前,这个阶段为河蟹的适宜生长期,必须加强营养,要求投喂粗蛋白36-38%的颗粒饲料;高温期由于水温较高、闷热天气较多,影响河蟹正常摄食和新陈代谢,只要求投喂粗蛋白32%左右的颗粒饲料,同时搭配水草、南瓜等青饲料;高温以后(8月份以后)天气转凉,水温逐步回落,河蟹进入第二个生长高峰期,这个阶段必须投足投好饲料,要求投喂粗蛋白35%以上含量的颗粒饲料,同时,投喂的数量一定要达到河蟹摄食需求。

每天的投饵量要根据月、日投饵计划和河蟹吃食情况而定,具体做到“四看”,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蟹的活动情况”。在季节方面,2-3月份,天气较冷,河蟹摄食量少,可用颗粒饲料或鲜活小杂鱼开食。清明以后,水温逐渐升高,可按河蟹体重的5-6%投喂颗粒饲料,高温季节由于水温较高,有时气压偏低,往往影响河蟹正常吃食,正常天气按河蟹体重的3-5%投喂即可。白露以后河蟹趋于性成熟,应加大投喂量积累营养;在天气方面,晴朗天气应多投,阴雨天少投,闷热天不投,以免饲料腐烂变质败坏水质;在水质方面,水质清新可多投,水质较肥应少投;坚持每天早晚巡塘,观察蟹的活动情况,同时,每塘搭建1-21平方米左右的食台,沉于水下30-40厘米,每日于食台上投放饲料,用于检查河蟹吃食情况。如食台上投喂的饲料很快吃完,可适当增加投喂量,反之则减少;在投喂时间上,因河蟹白天隐蔽在水草丛下阴暗地方,黄昏以后才出来觅食,因此投喂时间应在傍晚。投饵方法一般全池散投,池边坡面浅水处应适当多投。水温15℃左右,隔日投喂一次,水温20℃以上,每天投喂一次。

3.4、成蟹养殖池如何合理调控水质

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新、水草茂盛、溶氧充足、底栖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活,池水的水温、溶解氧、PH、硫化氮、氨氮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均对河蟹的栖息和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获得较高的养殖效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使水质适合河蟹的生长需要,对不适宜的水质进行改良和调节。河蟹对水质的要求是:溶解氧每升池水含5毫克以上,氨态氮0.1毫克以内,PH7.5-8.5,透明度60厘米以上,根据这些要求,可采取以下综合调节方法。

1)彻底清塘。冬春季清塘时,不光要用药物彻底消毒,而且要清除过多淤泥,因淤泥中存在过多的有机质,在溶氧缺乏时,引起水质、底质恶化,产生硫化氢、氨、沼气等有害物质危害河蟹,因此在放养前一定要消除过多淤泥(只可留淤3-5厘米,用于栽培水草)。

2)栽培水草。除为河蟹长期提供青绿饲料外,水草可以吸收水体肥度而净化水质,并且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在高温季节还能降低局部水温。栽培水草的方法,一般是将伊乐藻切茎分段进行栽插,行间距3×4米。

3)放养滤食性鱼类。鲢鱼、鳙鱼等鱼类可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进而降低池水浓度,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

4)注换新水。注换新水对保持良好水质、补充溶氧起到较大作用,根据天气、温度、水位、水质状况灵活掌握。春季一般每半月注换水一次,每次注换1/5-1/4。夏季温度较高,每周注换水一次,每次加深10厘米左右。此外,当池水透明度低于50厘米时,应勤换水。河蟹摄食明显下降,白天都离水乱爬或葡伏于水草表面,表明水质变坏,应立即注入新水或换水。在连续阴雨闷热,有机物大量分解的情况下,要勤换水,或久旱不雨,水质老化时,也要勤换水。换水的原则是先排后灌或边排边灌。

5定期泼洒“虾蟹硬壳宝”“离子钙-硬壳宝”“强力应激王”等。在池塘养蟹中,“底净宝”“超级降解灵”具有降低水体肥度、调节PH、提高水体透明度等功能,还有补充河蟹生长发育需要的钙以及防病作用。一般每月施用一次

6)施用微生态制剂。EM活菌王”“生物养水”“EM活水宝”“超浓光和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转化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进而降低水体肥度,达到调节水质的目的。

3.5、促进河蟹蜕壳的措施有哪些

河蟹的生长是伴随着蜕壳而进行的。因此,促进河蟹蜕壳在河蟹养殖生产中至关重要。

1)保持良好水质。保持水质不被污染,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PH7.5-8.5之间,水体透明度60厘米以上。同时,在河蟹蜕壳之前注冲新水可刺激河蟹蜕壳。

2)保持水草覆盖面。水草丛中,是河蟹蜕壳的最佳场所,为保护和促进河蟹蜕壳,河蟹养殖池应保持水草覆盖面积达50-60%

3)保持优质饵料。蟹体生长除了需要大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外,蜕壳还需大量的钙、磷、铁等营养元素和蜕壳素等,因此,在饵料中要富含这些营养成分,保持饲料质量,才能确保河蟹正常蜕壳。

4)积极预防疾病。池塘养蟹一般密度较高,因此容易滋生疾病,一旦生病,就不能顺利蜕壳,应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一是及时捞取残渣剩饵,保持池塘清洁;二是不投霉变饲料;三是经常使用消毒剂杀灭病原生物;四是发现死蟹及时掩埋,切断传染途径。

                             第二节 蟹类的病害及防治

一、蟹类病害的预防措施

 

1、改善生态环境

     提供河蟹健康生长的良好条件。河蟹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水温,应尽量保持水温的稳定,防止水温突变。在高温季节,尽量提高水位或换入地下水降低池水温度;在低温季节,也可通过加高水位或采取挡风措施来保温。为了保障充足的溶氧,除要定期换水外,还要防止水质污染,控制有机质含量增高及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必要时高温季节需加大换水量以保持池水清洁;此外,应保证蟹池有丰盛的水生植物,一方面可增加蟹的植物型饲料,另一方面也可为蟹的攀援提供条件以及增加水体中的溶氧。在蟹胚孵化期及育苗期,应注意保持盐度的相对稳定,防止盐度剧变造成胚胎及幼体的大量死亡。蟹喜打洞穴居,在放苗前要清整池塘,池底底质以沙土为好,并保持适量的软泥,以便幼蟹蜕壳爬行时不受损伤。还应控制池底淤泥厚度,淤泥太厚则污染水质,孳生病原体,引发各种疾病。

生态健康养蟹操作需要:

定期全池泼洒池塘解毒剂:“养水解毒救星”“解毒安”、“一泼灵”“立泼灵”等。

定期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剂:EM活菌王”“生物养水”“EM活水宝”“超浓光和细菌”等。

定期全池泼洒水质、底质净化:“底净宝”“施乐舒”“净水第一”“池底净“粒粒净”“活力88”“底改1+1等。

 

2、合理用药,控制与杀灭病原体

 合理的药物防治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生长,减少或杀灭病原体,有效控制疾病的爆发。常用的防治蟹病的药物有:

蟹体、鲜活动物饵料消毒药物(药浴、浸泡):聚维酮碘、“本草康泰”等。

水体、工具、食场消毒药物:在蟹病流行季节,定期使用“本草康泰”“护底解毒安”等。

定期投喂药饵:如“五黄解毒散”“氨基速补”“复合氨基酸”等

 

3、选择优质苗种,提高机体抗病力。

 

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蟹的体制。

根据池塘条件合理密养与套样。

合理投饵与施肥

合理投饵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色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合理投饵不仅可增强蟹的体质与抗病力,还可防止水质变坏,减少蟹病的发生。蟹池中适量施肥可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与水草的生长,为蟹提供天然饵料。常用的肥水肥草产品有“肥力多”“肥壮源”“新型肥水”“速效碳源”“氨基酸养水宝“调水专家”“壮根净草颗粒”“水草动力”

保持蟹池的底质良好

蟹池内每半月使用一次底质净化:如“粒粒净”池底净”“底改1+1“活力88”“粒粒净2”“护底解毒安”

勿使蟹池水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定期全池泼洒池塘解毒剂:“解毒安”“一泼灵”、“立泼灵“养水解毒救星”等;定期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剂:EM活菌王”“生物养水”“EM活水宝”“超浓光和细菌”等。

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池塘水色最好保持清爽亮泽

若蟹池水色发暗,悬浮有机物增多,说明水质已经老化。要先用“净水第一”“底净宝”“超级降解灵”等全池泼洒净化水体,第二天上午再全池泼洒“速效碳源”“EM-活水宝”“生物养水王”等。

水质变差时要及时处理

在养殖中后期的蟹塘,因水质老化而出现“老绿水”“黑臭水”“白浊水”“铁锈水”时,首先全池泼洒“净水第一”“解毒净水灵”“超级降解灵”等净化水体,第二天再全池泼洒“解毒安”“养水解毒救星”、“立泼灵”“一泼灵”等池塘解毒剂,最后再使用一次微生物制剂。

保持池水PH值得相对稳定

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要勤巡塘、勤记录,要及时了解蟹的摄食、生长、蜕壳、及伤病情况,了解水质的肥瘦、饵料的丰欠,发现异常及时解决。

 

、主要的蟹病及防治方法

 

1、河蟹颤抖病(环腿病、环爪病、抖抖病、红肢病、抖脚病)

病原:病原体为核糖核酸病毒

流行:流行季节较长,4-11月均可发生,在7-9月高温期发病严重,死亡率较高,自春季幼蟹下塘到养成的全过程均有发生,各个生长阶段的河蟹都有发病的病例。患病蟹的规格,以150-200/只的河蟹较为严重,死亡率也高,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70%以上,发病严重的甚至绝产,是当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食欲不振,鳃片排列不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黑色。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这是由于蟹的神经受到病毒侵害,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坏死以致解体的结果。

防治:蟹苗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大量栽种水草,为河蟹提供隐蔽场所,使其安全蜕壳,改善水质,增加水中溶氧;定期泼洒生石灰改善水质;合理放养密度,并适当混养少量花白鲢,以清除水中和池底的残饵及浮游生物;选择优质蟹苗,提高抗病力;处理好病死蟹;饵料优质,营养全面;发病时外用“聚维酮碘”“本草康泰或“五黄应激王”等消毒。同时内服“五黄解毒散”等。

 

2、河蟹呼肠孤病毒病

病原:病原体为河蟹呼肠孤病毒

流行:流行季节为5-9月,主要危害对象为幼蟹及成蟹,在幼体阶段尚未发现该病。

症状:甲壳有红色斑点病灶,鳃部呈红棕色,胸足局部或全部麻痹,蜕壳困难,常因蜕壳不遂而死亡。

防治:挖出蟹池中过多的淤泥,保留5-10出面cm即可;鱼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新,饵料优质,营养全面;病发高峰季节用“本草康泰或“五黄应激王”等消毒水体;定期添加“氨基速补”“五黄解毒散”“VC提高蟹抗病力。

 

3、河蟹上岸不下水病

病原: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及拟态弧菌。

流行: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蟹病,国内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蟹苗。

症状:病蟹爬在岸边,水草或树根上,白天也不下水,体制瘦弱,抗病力降低,变态后蟹体表脱水,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蟹苗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选择优质蟹苗,提高抗病力;保持水质清新,饵料优质,营养全面;病发高峰季节用“本草康泰“五黄应激王”等消毒水体;定期添加“氨基速补”“五黄解毒散”“VC等等提高蟹抗病力。

 

4、河蟹烂鳃病

病原:病原体多为寄生虫寄生鳃部,造成创伤而继发细菌感染

流行:池塘养蟹多发,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夏秋最为常见。如果防治不及时,往往会造成大量死亡。

症状:病蟹鳃丝出现炎症甚至局部溃烂,边缘有缺刻。

防治:蟹苗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病发高峰季节用“本草康泰”等消毒水体;夏秋季节,每15-20天泼洒生石灰一次,泼洒浓度为15-20PPM如有寄生虫,要及时使用“甲壳净”杀灭

 

5、河蟹肝坏死病

病原:病原体为细菌感染,饵料霉变,底质污染并发引起。

流行:河蟹常见病,可造成河蟹死亡,常与烂鳃病并发。

症状:病蟹肝脏病变,有的灰白色,有的呈黄色,有的呈深黄色。

防治:平时在饲料中添加“五黄解毒散”“VC”“氨基速补”增强蟹的抗病力;发病时外用“本草康泰或“五黄应激王”等消毒水体

 

6、河蟹黑鳃病(叹气病)

【病原】常认为该病由细菌引起,水质不好是河蟹发生黑鳃病的主要原因。

【流行】主要危害养殖后期的成蟹。在夏秋较易发生,发病率可达10-20%,死亡率较高。

【症状】轻者鳃丝部分变成灰色或黑色,严重时鳃丝全部变黑,易浮头,呼吸困难,呈“叹气”状,故又称叹气病,几小时即死亡。

【防治】(1)鱼种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清除过多的淤泥;(2)病发高峰季节用“本草康泰”消毒水体;(3)池塘中种植水生植物,面积要达到20%;(4)保持水质嫩爽

 

7、河蟹肠炎病(胃肠鼓气病)

【病原】饮水质差,食场不卫生,饵料变质或吃了难以消化的饲料,引起细菌感染。

【流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成蟹,发病率不高,但病蟹死亡率可达30-50%,残存病蟹的个体规格及商品价值均下降。 

【症状】病蟹吃食减少或停食,揭开胸板解剖检查,胃肠道变粗,管壁发炎有充血现象,胀气。轻压肛门,有黄色液体流出,显微镜下压片观察,有细菌活动。

【防治】(1)投喂的饲料要保证质量,避免病从口入;(2)病发高峰季节用“本草康泰”等消毒水体;(3)定期泼洒生石灰,泼洒浓度为15-20ppm

 

8、河蟹甲壳腐肢溃疡病(腐壳病、褐斑病、壳病、锈病)

【病原】病原体为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弧菌、螺菌等。

【流行】流行范围较广,淡水、半咸水和咸水中均可发生,腐壳病的幼蟹、成蟹均可造成危害,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水温升高而增加。

【症状】在比较粗糙的水泥池或池坡较陡而土质坚硬的土池中,河蟹在攀附时足尖端受摩擦致伤,被上述能分解几丁质的细菌入侵,进而在蟹体的外表皮及内表皮大量繁衍。首先步足尖端破损,腐烂呈黑色溃疡状,不久尖端脱落。然后,病菌袭击步足各节及背甲和胸板,体表出现白色斑点病灶,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腐蚀成洞,并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防治】(1)蟹池最好建成边坡较为平缓的土地,方便河蟹爬行;(2)保持池底淤泥5-10cm,清塘用生石灰,养殖期间经常泼洒生石灰,泼洒浓度为15-20ppmPH保持在7.5-8.5之间;(3)捕捞、运输操作要细致,防治蟹体受伤;(4)苗种下池前用“聚维酮碘”浸泡消毒;(5)发病时外用“本草康泰”消毒。

 

9、河蟹水肿病

【病因】河蟹在捕捞、运输及养殖过程中,其腹部受伤感染病菌所致。

【流行】流行季节主要为夏秋,主要危害幼蟹和成蟹,发病率虽不是很高,但死亡率可达60%以上。

【症状】病蟹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肛门红肿,吃食减少或停食,常匍匐于池边不动最后在池边潜水处死亡。

【防治】同上

 

10、烂肢病

【病因】因为捕捞,装运等操作中,蟹体受到机械损伤,或者在养殖中河蟹相互钳咬及遇到敌害生物侵害受伤,从而引起病原菌感染所致,一般认为是细菌致病。

【流行】主要流行于6-10月,越冬期间也有发生,对幼蟹和成蟹危害较大。

【症状】病蟹腐败及腐肢先是出现黄色斑点,逐渐变成灰色、黑色而腐烂,肛门红肿,摄食量减少或拒食,活动迟缓、体质消瘦,终致无法脱壳而死。

【防治】同上

 

11、河蟹固着类纤毛虫病(长毛病)

【病因】病原体为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及钟形虫等。

【流行】该病从南到北都有发生,发病时间为4-10月。

【症状】聚缩虫、单缩虫、累枝虫及钟形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在蟹的体表和鳃上,使这些虫的柄在基部(即在蟹壳及鳃的外表)可扩大成一附着盘。同时柄又可将蟹壳及鳃组织穿一个小孔。此病在河蟹育苗过程中极易发生,纤毛虫在幼体上大量繁生,严重者可超过幼体自身大小的2-3倍,使幼体浮于水面似白絮状。严重增加了幼体的负担,影响幼体的活动。摄食和生长发育,造成幼体大批死亡。病原体寄生在幼蟹与成蟹上时,主要寄生部位为关节、步足、额部、附肢及鳃等处,病蟹体表有许多绒毛状物及大量污物,手摸体表和附肢有油腻感。将病蟹捉起时,附肢垂吊无力,病原体寄生鳃部后,鳃上挂有淤泥,粘液增多,鳃丝受损,呼吸困难,严重时鳃呈黑色。

【防治】(1)对亲蟹消毒,用25-30ppm的福尔马林浸浴1小时;(2)对生物饵料如卤虫用“聚维酮碘”进行彻底消毒;(3)对育苗用水彻底消毒过滤;(4)发病时可用“纤毛净”“甲壳净”等杀灭,7天后再用一次;第二天全池泼洒“本草神露”等消毒一遍,以防继发细菌感染。

 

                         第三节、蟹塘常见水质方面的问题

1、草垢问题

养殖过程中,随着饲料等有机物投入的增多或下雨后等原因导致水草叶面附着一层灰色或灰黑色的污物。解决方法:使用“高能纳米氧”+“二氧化氯”或“三氯”,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可有效预防

2、青苔、水网藻问题

养殖前期,池塘中的青苔和水网藻等丝状藻类大量繁殖时会消耗大量水体中的养分,使池水变瘦,影响水草生长;池水透明度高,影响蟹的蜕壳。解决方案:抬高水位或水面泼洒草木灰。在青苔聚集地区,使用“苔藻速灭”

3、水草的烂根问题

    蟹池底质不良,营养恶化会导致水草烂根。解决方案:定期使用“壮根净草颗粒”“池底净“底改1+1”“粒粒净”“活力88等底质改良产品,保持良好的底质。

    养殖前期,要培育好水草,定期使用“壮根净草颗粒”“水草动力”等肥料给水草提供足够全面的营养,保护根部,净化叶面

4、杀虫、杀藻后的水质处理

使用这类药物后,个别会出现水草停止生长、发黄、枯萎、烂头等现象。解决方案:先换部分水,使用“解毒安”“养水解毒救星”等解毒剂,第二天再使用“水草动力”“壮根净草颗粒”调水专家”“生物养水王”等促进水草的修复和生长。